市场供需失衡加剧
从4月11日碳酸锂期货市场的表现来看,当前行情呈现出明显的弱势震荡特征。主力合约当日开盘报70200.0元,最终收于70080元,较昨日结算价下跌0.79%,盘中波动区间为69920-70460元。这一价格走势反映出市场多空双方正处于胶着状态,但整体偏空的氛围更为浓厚。
从基本面分析,供应端呈现出复杂局面。虽然部分企业实施减产,但新增产能的陆续投产以及进口量的环比增加,使得整体供应仍维持高位。值得注意的是,上周一交割库旧仓单注销后流入现货市场,对价格形成明显冲击,贸易商为回笼资金选择低价抛售,这直接导致现货价格重心下移。库存数据印证了这一判断,截至4月10日的统计显示,冶炼厂库存环比增加1.89%至51732吨,下游库存环比增加3.15%至40947吨,总体库存达到131020吨,环比增加1.26%,均高于历史同期水平。
需求端同样不容乐观。下游企业采取按需采购策略,且更倾向于低价备货。正极材料厂面临较大的库存压力,加之即将进入传统消费淡季,需求端可能进一步走弱。西南期货的分析指出,消费端增速放缓的趋势明显,这对价格形成持续压制。
成本支撑方面也出现松动。矿价下跌打破了此前的成本支撑线,虽然一体化企业仍保持盈利,但整体利润空间正在收窄。进口货源充足持续补充市场供应,这使得供应过剩的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宏观层面,美国关税政策的持续调整带来不确定性,这可能加剧市场波动。首创期货建议投资者以观望为主,谨慎入市交易,预计主力合约将呈现宽幅震荡走势。西南期货则更为悲观,认为在供需基本面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叠加宏观事件引发的悲观情绪,碳酸锂价格预计将维持偏弱运行。

综合来看,当前碳酸锂市场面临供应过剩、库存高企、需求疲软等多重压力,虽然宏观因素可能带来短期波动,但基本面的弱势格局难以改变。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库存变化、进口情况以及下游需求恢复进度,这些因素将成为影响后市走势的关键变量。
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的现状。
一、经济学的分析(一)总体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 我国总体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供求失衡的严峻局面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背景。 具体来说,供给与需求的结构错位构成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进而影响其就业,这种错位主要表现在对就业地理及行业选择上。 陈岩松认为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总体不平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外部因素,当今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三峰叠加”的态势,即应届大学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共同构成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庞大供给流,这些集中到来的供给在短时间内给我国的就业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丁元竹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中国目前就业三大问题之一,但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球性的普遍现象,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存在一定程度的大学生失业是合理和必然的现象,应该正确看待,不必过分渲染大学生失业的后果 ;牛金虎认为现行大学生就业统计由于统计对象范围过宽、统计口径太窄、统计指标太粗,造成就业统计缩水,人为夸大了就业难度 。 (二)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 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 刘宇舸认为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场失灵”与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均衡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国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方从表象上看是学生或学生家长,但学生和家长作为消费者个体的理性教育投资决策行为造成了群体行为的非理性,这表现为不管什么专业、什么学校在近期内都人满为患,人们考虑的是先占据这份社会资源,顾不上考虑机会成本,结果导致高等教育卖方市场格局。 高等教育供求难以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求得平衡,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 (三)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功能反映 根据人力资本信号理论,教育只是一种筛选装置,它起着信号的作用。 在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阶段的时候,大学文凭的信号作用慢慢变弱,一个人想在逐渐拥挤的人才市场上抢眼,只有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 在大学文凭的信号作用变弱的情况下,就业选择充当衡量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作用。 市场选择机制是将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与工作层次两者相匹配,市场选择过程本身就带有求职者信号的人力资本存量。 杨伟国将大学生就业选择行为一般化为“大学生就业选择矩阵图”,表示大学选择就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和所在地区的组合,认为大学生偏好于选择行政级别高和大城市的单位就业,原因之一就是就业选择充当了衡量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功能 (四)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上大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它受到投资预期收益率的影响。 正如贝克尔指出,“惟一决定人力资本投资量的最重要因素是这种投资的有利性或收益率。 ”对于任何一个理性的人而言,如果预期收益率降低,就会降低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如果预期收益率降低到低于其他形式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就会放弃人力资本投资,转而选择其他形式的投资。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处于不断下降状态,扩招后的就业难与同时出现的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就是最直接的反映。 马扬和张玉璐认为,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其经济状况如何,其高等教育都存在着较高的收益率,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基本上都高于其社会收益率;但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都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唐鑛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是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下降的过程,教育投资回报率的下降趋势在我国才刚刚开始,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一个长期的、必然的、正常的现象。 另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呈上升趋势。 吴克明认为,从大学生和高中生收入水平的比较来看,我国大学生和高中生收入水平差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呈扩大趋势;从大学生与高中生的就业概率差距角度看,也呈现扩大趋势。 就业冷并没有导致大学教育收益率降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教育收益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这正是大学生就业冷背景下依然存在大学热现象的根本原因,大学热反映了人们在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上的理性特点。 (五)大学生人力资本产权未得到充分保障 人力资本产权是指人力资本所有者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运用自身人力资本的权利,它是由人力资本的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发展权、处置权等一系列人力资本权利所组成的权利束。 承认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产权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革的重要反映。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统一分配”的制度下,大学生就业完全没有择业自主权,这严重限制了其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结果导致整个社会效益的损失。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产权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但还受到很多制度方面的约束,其中户籍管理制度是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的体制性障碍。 户籍制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非国有单位使用大学生仍然有进人和户口指标的限制,二是高校毕业生的跨省市流动受到限制,三是派遣的时间限制问题。 (六)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就业吸纳能力有差异 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与就业效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存在着差异,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就有所不同。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通过研究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与就业效应 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就业状况。 岳昌君、丁小浩(2003)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就业弹性与一般就业弹性密切相关,但其水平大于一般就业弹性;行业间高等教育“相对密集程度”的差异比地区之间的差异大;劳动力价格差异是造成受高等教育从业人员行业分布不均匀的重要原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几个行业属于第三产业,中、西部地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潜在的吸纳能力。 同时考虑就业弹性和就业效应,则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几个行业为金融保险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房地产业。 他们提出,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应适当调整工资收入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就业弹性高、就业效应大的行业发展;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去生产领域,去中西部地区工作,同时放低沿海地区的就业门槛。 (七)大学生自愿失业是理性选择 自愿失业是一种不满足于已有的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失业现象。 吴克明、赖德胜(2004)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职业搜寻理论和保留工资理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实质是一种理性选择。
货币供需不平衡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货币供给过于市场需求会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从而影响人民大众的购买力,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二、货币的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就会造成市场萎缩,失业率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同样减缓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刺激经济,走出全球经济萧条的危机,像我国前些天启动的四万亿投资,就是为了加大市场的货币供给!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字数要500多字的....
目前的物价上涨 通胀压力加大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1、供需失衡 比如食品行业 这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胀 2、成本拉动 比如原油铁矿等国际价格上升 国内这些行业的价格上涨 3、国内投资过热 大量流动性流向楼市股市 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压力加大 4、国际贸易失衡 巨额顺差的长期存在 外汇占款严重 RMB投放过多 5、RMB升值预期使得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国内
通过高手期货预约期货开户,商品期货手续费优惠70%,期货保证金可以调低到交易所保证金。